八十年代,英国摄影师提姆·佩之构思了为死于越战的摄影记者建造纪念碑的设想。1990年,当他准备于出访河内之际谈及此事时,但目睹到战时北越摄影记者的作品使其另一想法油然而生。佩之购买了其中的一百张照片的影印品,带给了伦敦联合出版社的高级编辑霍斯特·法斯,希望与其合作以出版一部兼容越南冲突双方摄影记者的作品。法斯谈到:“对此我只考虑了三分钟,这些照片是见所未见的,我愿意合作。”《安魂曲》(Requiem)这部以死于印度支那的摄影记者为题材的作品终于激发了人类情绪的波澜。在弗吉尼亚举办的巡展活动中,轰动效应一直持续到去年年底。大卫·哈波斯坦为该书提供了插图说明,这其中也凝聚了记者彼德·阿耐特和内尔·西汉的心血。贯穿于1950年直到1975年135名销声匿迹于越南、老挝、印度支那战地记者的遗作仍沥沥在目,娓娓道来似真似幻的故事。无论是书中的越站记者,还是曾于1 962年至1974年出任联合出版社驻南亚记者的法斯,他们都曾遭受战争侵袭的创伤,因此该书也赋予了关于个人生命的涵义。查访、商定、考证书中人物的繁忙中,五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法斯说:“1994年,我坚信此书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给予个人以公正的评判,现在回想起来,此书最为可贵的因素也在于此。”这就意味着不但需要讲述诸如著名摄影记者亨利·沃尔及拉里·布洛斯直升机空难的轰动事件,更要涉足那些寻常的人们。仅在北越一带,就有72位摄影记者失踪或死亡,其中诸如奥利佛·努南是书中囊括的16位美国人之一,他曾是波士顿的摄影师,同时也从事诗歌创作:以及专职报道过席卷美国南方的民权运动。对法斯而言,这一运动已超出了为死难者树碑立传的含义。谈及摄影记者,法斯说:“我所试图做的是展示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品质,书中包容了新闻界的卓越群体,其中不仅仅是为之献身的人,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以孜孜以求的情操塑造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