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电影对于好莱坞来说一直是个发掘不尽的宝藏,《猎鹿人》、《野战排》还有《生于7月4日》等一长串电影都是其中闪闪发亮的瑰宝。甚至象《第一滴血》这样烂的电影,还让兰博借着越战的伤害在国内大吵大闹了一番,烂都烂得那么有特色。而看完了这个《我们是战士》之后,我实在是无话可说:好是谈不上的,可烂又不好说它烂在什么地方。我总不能打击美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吧?
对于这场在美国人心中一直是个阴影的战争来说,它就象是一块伤疤,时不时的一定会跳出来让大家难受一下——美国人民和美国大兵不是战无不胜的!在这种被打了耳光的背景之下,自从越战结束以后,好莱坞就一直在不停的用电影来安慰自己和思考伤痛。不过正如我们经常体会但是又不愿相信的那样,其实时间是可以让人们忘记一切的。现在美国和好莱坞似乎就已经开始流露出这种失忆症的初期征兆来。
“9·11”事件之后,美国人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横祸面前,爱国热情被空前的激发出来。而精明的好莱坞一定是不会放过这个政治秀的大好时机的。这个《我们是战士》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横空出世,或者被催产出来。在此之前我们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部电影:它对于越战的激昂态度和解放欧洲的二战简直是不相上下的。反正不管啥理由,只要是俺们的小伙子被人K了我们就一定要表扬,一定要歌颂。敢K俺们小伙子的就一定是奸人,一定是委琐的坏蛋,一定是微不足道的蝼蚁。
对于战争能够持这样的态度,这个电影可想而知。我们在片中看见的尽是美国大兵的勇猛无敌,每一个伤口都不厌其烦的渲染渲染再渲染,每一个伤痛都悲悯悲悯再悲悯的表现,每一个温情都煽情煽情再煽情,恨不得把阵亡士兵家属哭泣的眼睛给拉到观众眼前让你一块跟着痛哭流涕。而对于战争的另一方,对于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不计牺牲不计手段的反抗,我们在这个电影中是无法看到的——好象对于越南人来说,他们的家园天生就是应该用来给法国人和美国人做投炸弹的靶场。而那些同样也是死于战争的越南士兵,在电影中就是那些纷乱跑动的模糊身影以及被爆炸气浪掀到空中的破碎躯体,我们都无法联想到他们其实也是和美国大兵一样的活生生的人。
作为某种姿态,这个电影中也给了一个带眼睛的越南士兵宝贵的一分钟镜头,但是在经过很简单的铺垫后,他就被梅尔·吉布森同志单手持M-16步枪一枪爆头,从此消失。一直到最后,我们才看见他那美丽的妻子和美国大兵的妻子们一同流泪哭泣,缅怀她们死于战争的丈夫。但是在这个场景中,与其说她是一个影片元素,不如说她是个背景更合适一些。
而我们的主角梅尔·吉布森同志在整个片子中所发挥的作用就是煽情。生命不息煽情不止的梅尔·吉布森同志这回是过了把瘾,无论是征战前的动员,还是战火连天的越南,他更象是个主旋律指导员,无时无刻不忘给他手下的弟兄收最后的党费。虽然我们理解经历了“9·11”事件后的美国人民需要这样的一个英雄给他们打气,但是拜托,能不能不要这么露骨啊?
诸如爱国,解放,英雄,奋斗等元素都是不分种族和国家的,对于这样的主题成为主旋律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颂扬主旋律的同时,如果忘记了“他人的血也是血”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那么在颂扬和得意的同时,某种成为SB的潜在可能性也会逐渐显露出来。自从美国人这几年在世界上唯我独大都成为习惯之后,我们在《我们是战士》这样一个电影中就看到了集体失忆的前兆。看来有时候耳光抽猛了也不是好事,经历了“9·11”之后好莱坞有点借机发臆症的感觉,真的是让我们无话可说:打轻了他记不住;打狠了他又发臆症。你说这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