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中介录音师,住在旺角己经多年,几个月前他的妻子阿美离开了他,他的新生
活在单调的楼里,直到有一天他注意到一张纸:年轻喷火女郎做点工,他见到阿淇,
年轻的香港女孩子,阿伦重新唤发了青春的活力,突然一天阿东的到来使他们的生活
以前看香港电影,最喜欢的是杜琪峰。王家卫、关锦鹏、陈果甚至包括许鞍华、张婉婷,他/她们在我眼里都不是真正的香港。有人说,杜琪峰是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有人说,杜琪峰在香港电影的地位差不多类似于冯小刚在大陆电影的地位。90年代,香港电影不景气,杜琪峰、韦家辉的银河映像,一枝独秀。1997年,全港影市几乎一片萧条,汇聚在杜琪峰周围的年轻编导群,由韦家辉、游乃海、游达志、司徒锦源等组成的银河映像,逆流而上,以大无畏的救市姿态,一口气拍摄了《一个字头的诞生》、《两个只能活一个》、《暗花》、《恐怖鸡》四部电影,低成本高制作,其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凌厉的影像风格,对电影的热忱和不俗的水准,震撼了香港影坛。 我孤陋寡闻。注意杜琪峰这个名字时偏偏是杜琪峰开拍现代都市爱情片的那一年。看完《孤男寡女》,我开始喜欢刘德华,喜欢郑秀文。尤其喜欢郑秀文。这之后,是《瘦身男女》、《钟无艳》,我觉得她在银幕上的感觉是杜琪峰的电影造就的。后来看《无间道》,她的戏份那么少,我还是看到了那种我喜欢的她的感觉。那一天,我非常之郁闷,一个人跑到电影院看她和古天乐的《恋上你的床》,她拖着大床垫在雨天里狂有个性的走,那部电影,我哈哈大笑,从头至尾,没心没肺。
香港主流电影给我的印象就是如此,娱乐是一种,很单纯的东西。它不需要你,给它任何牵强的借口。所有的演艺人员的努力,所有的影像的呈现,最终只是为了“开心”二字。观众开心了,电影就有了票房。于是,你开心,我开心。
三、
如果你让我找几个形容词形容杜琪峰的影像风格,我觉得同样也不外乎此:单纯、简约、凌厉。对,凌厉,哪怕是男欢女爱,同样凌厉。这凌厉,来源于镜头运动、视角架构的简约、流畅。你看《孤男寡女》里,杜琪峰的镜头跟随着这一对男女的疾速行走,穿越高级商厦、穿越写字楼、穿越办公室,现代都市男女生活工作的时尚、效率,竟然可以通过镜头运动的流畅的节奏感表达出来。在《枪火》里,你看那多像枪的舞,人的舞,以及镜头的舞!杜琪峰电影镜头运动的流畅的线性、节奏感,可谓登峰造极。
这凌厉,还来源于干脆利落、滴水不漏的剧本。后来看《无间道》,我不能不一再联想到《暗战》、《暗花》,这种两强对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剧本架构,可谓由来已久。杜琪峰的电影让你很显然的觉察到这是“编”出来的电影,让你很强烈的感受到剧本的存在,编剧的存在,是剧本的完整无缺、甚至有时候像建筑一样完美对称的故事结构,一再左右着剧情的发展。
杜琪峰及其银河映像,可以在他们的电影里糅合许多现代性元素,同时成就香港商业电影的娱乐性和艺术水准。
四、
而几米,几米是一个暧昧的名字。我觉得这个简体字的“几”没有什么感觉,我习惯看见这个字在繁体字里笔画繁多的样子。就像看见几米的作品一样,一笔又是一笔,歪歪斜斜、重重叠叠,轮廓或许简约,但笔画着实繁复。几米是暧昧的,《地下铁》、《向左走,向右走》……你不要小看了这些绘本故事,故事或许简单了了,但故事背后的情绪,是灰暗?是淡紫?是幽绿?几米根本没有给我们画清楚,因为画不清楚,因为我们像几米画不清这些画的具体而准确的某一种色调一样,描摹不清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些画已经被风吹落在水面上,你能告诉我回家的路吗?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真是奇怪啊,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真是奇妙啊。这个城市这么大,看起来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新的故事,朝气蓬勃的样子。可是这个城市越大,我就越孤单。为什么?因为我迷路了啊,因为我迷失了啊,就像文德斯在《德州,巴黎》里面所表达的那个不断行走的中年男子的感觉一样。变化太多了,城市太大了,人群太拥挤了,而我只是一个孤孤单单的个体的我而已,我的生命有限,我的精力有限,我所能够关注的事物、遇见的人有限。所以,因为我还是没有能够遇见你,我不快乐。 我们都是焦虑的,我们都是不可满足的,我们所期待遇见的那一个你,已经是一个被雨水冲刷以后洇染开来、不可以再去描摹的你。也许,在几米的审美观念看来,这种不可描摹的你要远远美于,有朝一日,你真正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的面前。你出来了,你活了,你就不美了。
美在于我对你的期待,美在于缘分弄人的变幻无常、不可捉摸。
五、
当杜琪峰和几米相遇以后,当几米的绘本被改编成杜琪峰的影像以后,我已经不难预料得到,这样一部电影,它的得与失。
两个人的缘分被改编成格局严格对称的剧本,你看连他们俩的家都是只隔着一道墙的,两个人的故事,没有哪一个段落不对称,男的有小红爱慕,女的就必然会有胡医生追求,男的房东是一个老太太,女的房东就必然是一个老爷爷,滑稽的是,最终房东老太太和房东老爷爷、小红和胡医生又必然会相爱。缘分这个东西被杜琪峰的严格对称的剧本超级夸张了,夸张的已经到了滑稽的地步了。我看的碟是剧场版的,电影的放映过程中你可以听得到观众从头至尾不断地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我不禁想起一部同样是讨论缘分的港片《甜蜜蜜》。陈可辛在影片开始把黎明和张曼玉安排在同一节火车的背靠背的位子上,然后,火车到站,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影片结尾,黎明和张曼玉作为一对恋人,最终因为邓丽君的一首《甜蜜蜜》再次邂逅于异国他乡的街头,镜头再次回溯到影片开始,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让人感叹原来两个人所有的相爱与不幸、所有的相遇与分离,最终都不过是缘分的早已注定和写就。
当然,陈可辛和杜琪峰又不是一个路数的了,这个另当别论。我想说的只是,可不可以表达的再温和委婉一点,不要这么卡通好不好。
六、
话又说回来,我不敢确定杜琪峰如果“温婉”了,会是什么样子。杜琪峰是一位典型的风格化的导演。电影本身丝毫不影响我对这位导演的尊敬和喜爱,然后我甚至是爱屋及乌的,回过头来,去喜欢电影。我不晓得这个比方合不合适,就像是爱一个人就会爱她的一切,也会同时包容她的缺点。 杜琪峰太善于把握一部电影叙事的明快的节奏感了。在90分钟的标准时长里,他的电影叙事总是可以做到像我们的呼吸一样,一环扣一环,吐纳自然。我又看到了《孤男寡女》里的匆匆步伐,我又看到了《枪火》里的镜头架构,还有无处不在的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当结尾梁咏琪的歌声响起时,镜头恰到好处的给两个人以俯拍,我们看见人群中这一对渺小的男女,一个喊着763092,一个叫着784533,就是彼此找不到对方,突出地表达了都市森林中、人群中,现代人所面临的孤单感,和宿命的不可遇见这样一种主题。
电影的结局是杜琪峰人为干涉的结局,他让两个人之间的那道墙破开,金城武和梁咏琪最终遇见。这个结局让我想起了林夕为王菲填的一句歌词:这大门会不会变成一道墙。现在,杜琪峰把这道墙最终破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可近可远的距离感啊!从这个结局看来,杜琪峰要比几米不知道积极到哪里去了。同时,这也是一个娱乐文本比之于一个文学文本,所更为明亮的地方。
七、
只要站在娱乐的立场上,就好说。
站在娱乐的立场上,我还喜欢金城武。站在娱乐的立场上,我还喜欢梁咏琪。多么可爱的一对人啊!打扮的像是从几米绘本里走出来一样,虽然,现实里的台北不可能有那样的寒冷,但是我喜欢他们穿着大衣、围着围巾的寒冷的造型。
金城武的银幕形象是酷毙了的。我想起了,《重庆森林》里的金城武,《两个只能活一个》里的金城武,《不夜城》里的金城武,《初缠恋后的二人世界》里的金城武……至于梁咏琪呢,作为男生,我喜欢这样的女孩的高贵、简约、清新、透明的气质,我不知道她和金城武在一起是不是一定搭调,我所知道的他们俩的曾经的合作是在张艾嘉执导的《心动》里。她说,他不见了,她就觉得自己像是失去了地上的影子一样。
站在娱乐的立场上,我还喜欢孙燕姿唱的《遇见》。这首歌被收录为她的新专辑《The Moment》的第二支主打歌,我喜欢这个小姑娘有张力的嗓音。电影里,当歌声响起,金城武和梁咏琪面对面开启旋转门又擦肩而过;当歌声响起,两个人在公园的环形池边偶然邂逅……美妙的旋律持久地歌唱这种缘分的变幻无常的美。
站在娱乐的立场上看电影,关于电影本身的讨论和追问就都不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