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大师-大提琴篇

主演:贝尔特鲁奇


十分大师-大提琴篇剧情



《水的寓言》
导演:贝尔特鲁奇
一些阿拉伯人准备偷渡到德国,途中走散,一位老者请一个年轻人去找点水喝,年轻人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骑摩托车运啤酒的女郎,他帮她修好了失灵的摩托车,并来到她开的小酒店,这才得知自己来到的是意大利。他和女郎相爱随后结婚,在婚礼上,已经怀孕的女郎羊水破了。他们有了两个孩子,生活幸福,还买了一辆新汽车。但是,汽车失事掉进了河里,幸好他们都平安无事。他从桥上跑下去,在树林里看见那位一起偷渡来的老者。老者问他:“你去找水怎么这么长时间?我等了快一天了。”
贝尔特鲁奇在十分钟里讲的是一个类似中国的“黄粱美梦”的故事,阿拉伯青年的所有经历也许只是一场幻梦。在羊水破了的一幕,整个场景的地面都如水波浮动,强烈的梦境感也随之而生。抛开这当中可能蕴含的第三世界贫民试图跻身发达国家的政治隐喻,贝尔特鲁奇展示的是一种虚无主义思想。他在给东京电影节的信中说他要表达的是“无”(让人想起道家哲学),因为就时间来说,“过去”不是实际存在的,“现在”是不可以延续的,“未来”则是尚未出现的,它们都是虚无的。值得一提的是,婚礼的场景充满中东风情,色彩虽是黑白,但陈设豪华得如同阿拉伯帝国后宫,充分显示出贝尔特鲁奇的两个特点:对异国情调的热爱,和对奢华宫廷生活的重彩描摹。
《一瞬》
导演:吉里·闵采尔
这是我看到的残缺的《十分钟:年华老去》里最具抒情色彩的一部。影片开始,是一位穿着休闲服装的胖老头躺在午后的果园中。他是位老演员,在黑白片时代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此后一直纵横影坛,扮演了多姿多彩的角色,工人、士兵、凶手、贵族……或许整个影片都是他在果树、阳光的陪伴下,于一瞬间泛起的关于一生的回忆。银幕上的形象与现实中的生活交相变换,有种庄生梦蝶的惘然之感。它是如此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李商隐的名作《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彩色)胖老头张开双臂,去拥抱一个采果子的老太婆,被不耐烦地推开了;(黑白),年轻的他将一位衣着华美的美丽女子搂在怀中,神情长吻。这个对比令一些观众笑出声来。在这部浓缩情感的MTV般的短片中,有多个动人的片断,譬如在某个午后,他像个孩子一样躺在一位女人的怀抱里,脸埋在她的胸膛间,安静得如同安静本身。这是某出戏的场景?还是他本人的经历?真的?假的?也许这并不重要,因为这一切都属于他的生活。
闵采尔说:“人生苦短。”在影片的结尾,伴着钢琴琴键重重的敲击,演员的脸孔从青年到老年一下下地变化,原来这就是人的一生。
《十分钟之后》
导演:伊什特万·萨博
似乎是周日的黄昏,一个平凡的中产阶级家庭。女主人在等待丈夫归来,她已经准备好了一顿美餐,有红酒,有面包。门铃响了。酒气熏天的丈夫被两个朋友送了回来,他已经喝的神智不清,进门后就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妻子无论怎样也不能让他安静下来。他摔烂了杯盘,打翻了食物,最后开始粗暴地殴打妻子。在哭泣声中,妻子失控地拿起餐刀,刺进了丈夫的腹部。救护车把丈夫送往医院,随后是两名警察,他们抓住情绪激动的妻子,让她复述事件的经过。
这部短片极为简单,没有太多形而上的哲思,仅仅讲述一个家庭、一种平静生活在10分钟内的猝然而轻易的崩溃。十分钟后,巨变已经发生,此前女主人哼着乐曲的欣悦心情如同隔世。萨博要揭示的,或这就是这份命运的无常弄人,在不见一丝风浪的水面之下,却隐藏着破坏的不安,而当它突如其来,我们的承受力原来竟这般脆弱。
《走近南希》
导演:克莱尔·丹尼丝
十五人中唯一的女导演带来的作品并不具有任何女性创作者的特点,但可以肯定它是“法国制造”。影片从始至终是法国哲学家让-吕克·南希与一名非法国裔姑娘的对话,间或插入了几个沉默的有色人种人物的剪影。没有故事性的情节,只有思想的阐述、论证和质疑;没有什么布景,镜头一直盯着两人临窗的火车座位。
让-吕克·南希是一位“海德格尔的阐释者”,是当代法国哲学界比较重要的人物,据说他因病移植了别人的心脏,因此对探讨“我”的概念大有启发。在十分钟里,他滔滔不绝地述说,核心问题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区分“一体化”与“同化”的概念,另一个是从此引申出的法国的外来移民增多趋势。他似乎对“外国移民入侵”这样的说法感到愤怒,对法国人的文化优越感持批评态度,因此,他也反对那位外国裔姑娘迫切希望成为“法国人”的念头。
这十分钟与其说是属于电影,不如说属于哲学。不知道克莱尔·丹尼丝为何选择了这个主题,可能,他要展示的是一颗头脑,在十分钟内所能进行的高速度高浓度思考。
《教化》
导演:施隆多夫
十五人中,新德国电影的四旗手除了已故的法斯宾德之外,其余三人都到齐了,占据了阵容的五分之一。不过,这三人的风格却不具备什么统一的特征,施隆多夫的作品看起来有些象一部法国电影。在这个十分钟的短片里,施隆多夫囊括了相当多的细节描写和角色,甚至包括一只蚊子。一位怀孕的姑娘,为了向家人介绍她的非洲裔男友,带着他前往家族的野营地。影片中还出现一位在海边泛舟的老人,一个垂钓的少年。施隆多夫要从这些年龄不同的人身上找寻时间对于不同人的意义,据说他拍摄此片是受到了中世纪神学思想家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在他眼中的时间是私人化的,并不存在统一的进程,老人、少年、姑娘各自所处的“现在”其实不同。
在影片的结尾,姑娘的父亲因为挥舞烤肉的铁铲驱赶蚊子,不慎搭上了天线,而触电倒地。那只蚊子则因趋光,被发热的灯泡烫死。施隆多夫为蚊子写出了生命纪年,是蚊子纪元的364-430年。
《第二次》
导演:迈克·菲吉斯
迈克·菲吉斯的作品大概是十五部当中最前卫的,因为他把银幕分割成四等分,而且用了个
长达十分钟的长镜头;另一方面,他的这部影片也是最枯燥的,教人云山雾罩地看不明白用意。镜头的四等分内似乎是四间屋子,而这四间屋子可能是一个男人的不同的记忆瞬间。第一个房间是男子在写自传,第二个是一位少年在玩二战的玩具,第三间是一女子弹奏钢琴,一男子唱着老歌,第四间是一位老者看电视,屏幕上则是一位老太婆,双方似乎在交谈。
据说迈克·菲吉斯此片是要向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表示敬意,但说老实话,我看得直打盹,坐在我同一排的某人还发出了巨大的鼾声。难道迈克·菲吉斯此片有快速催眠作用?
《追星》
导演:迈克尔·雷德福
一部科幻作品。宇航员托马斯驾驶飞船从银河系以外飞行了80亿光年的距离后返回了地球,在他心中最迫切地就是见到自己的亲人。此时地球的纪年是2146年(和2046有什么关系么?),欢迎他的是一位机器人女性。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一边洗澡,就可以用手指在虚空中点出自己的经济状况、银行存款。医生的身体检查告诉他,和他从地球出发时相比,他的身体仅仅老化了十分钟。但是,当他见到自己的儿子,发现他已是龙钟的老人。在震惊和伤感之下,托马斯决定离开地球,向茫茫星际飞去……
这部短片的立意实在是相当平常。它首先让人想起“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王质烂柯神话,其次是苏联科学家梅希可夫斯基在六十年代就讲述的“时间相对性”的理论,他指出一个25岁的宇航员以光速飞行三年后回来,女儿变成了老太太。迈克尔·雷德福的故事除了这些,还要说些什么,实在捉摸不透,至少看不出《1984》的思想深度。值得一提的是,他的2146年也弥漫着冰冷的金属色泽。
《黑暗时光》
导演:让·戈达尔
戈达尔的作品被放到了为全片压轴的位置。这位老思想家把十分钟分成了十个一分钟,分别冠以“爱的最后瞬间”、“恐怖的最后瞬间”、“历史的最后瞬间”、“思考的最后瞬间”、“电影的最后瞬间”等主题,连“永远”也有“最后瞬间”。这些片段部分是引用自戈达尔的旧作,如《卡宾枪手》、《美国制造》等,也有的来自帕索里尼等人的作品,还有的是历史纪录片。这一系列最后瞬间令人痛苦,比如被投入焚尸炉的犹太人,脸部被炸开花的儿童,被人用火烧烤双手的囚徒……一本笛卡尔的书被装进了黑色垃圾袋,“我思故我在”?一本萨特的书亦然,“存在先于本质”?戈达尔的破坏力依旧是惊人的。
在“历史的最后瞬间”,银幕上是阴暗而模糊的影像,几个人似乎在扶起一个古怪的偶人,慢动作伴随着极具震撼力的轰然音乐,突然散发出一种无法言传的魔咒般的力量,那是敬畏、惊恐、庄严、忧伤等复杂情感的神奇混合,让人觉得血液上涌。
戈达尔的结尾赋予了这部影片以一种神圣感,是的,在“时间”这样一个笼罩一切的阴影之下,生命是何其渺小。

电视大国民
徐若宣广告
女子12乐坊
艾力克莱普顿演唱会
第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黄子华栋笃笑
青春舞会皇后
凯莉米洛音乐
周杰伦2002台北演唱会
S.H.E-星光灿烂MV
女子十二乐坊(内地完全版)
Twins04好玩演唱会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综艺大哥大
《大城小事》电影原声特辑
少年特工队
康熙来了
女人我最大
桃子10e
天才GOGOGO
中文星空 首页 在线电影